您的位置: 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 > 科研进展 > 正文

学部科研团队研究揭示网络欺凌受害长期影响受害者的效应与机制

发布时间:2023-04-11

来源:

作者:夏凌翔

审核:冯廷勇

浏览次数:

 

20231月,我部夏凌翔教授课题组在中科院一区刊物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IF=8.957)第141卷上发表题目为“Long-term effect of cybervictimization on displaced aggressive behavior across two years: Mutually predicting mediators of hostile emotion and moral disengagement”的实证论文提示网络欺凌受害经历对受害者存在长期的消极作用,并揭示了这种效应背后的心理机制。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硕士研究生王超群。

虽然遭受网络欺凌对受害者的负面影响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但是其对大学生受害者的长期作用以及这种消极影响背后的心理机制仍不清楚。该研究采用纵向调查的方法考察网络欺凌受害经历对受害者2年之后的替代性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并基于替代性攻击的动机模型提出了网络欺凌受害对替代性攻击行为的纵向预测是通过敌意情绪和道德推脱这两个相互预测的中介变量实现的。该研究获得的结果和提出的攻击动机模型促进了对网络欺凌受害的长期消极后果的科学认识,并对网络欺凌受害的消极后果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方向和指导。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欺凌在大学生中的出现日益频繁。在网络欺凌中必然存在欺凌者和受害者两个角色。网络欺凌受害指处于弱势地位者在网络使用中被反复骚扰、恐吓、尴尬或伤害。网络欺凌受害经历会导致许多消极后果,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了解网络欺凌受害经历的长期影响及其影响机制不仅利于网络心理学的发展,对形成针对性的有效预防与干预措施以维护互联网使用者的心理健康也具有重要意义。

替代性攻击指当个体受到激惹后,不愿或无法报复原来的激惹者时,去伤害无辜的或无关的第三者的行为或倾向。其是网络欺凌受害导致的主要消极后果之一,而且很可能是网络欺凌受害经历导致的一种非常典型的长期消极后果。

从攻击动机的角度,该研究提出网络欺凌受害很可能是通过敌意情绪和道德推脱这两个攻击动机因素来实现对受害者的替代性攻击的长期影响的。同时,敌意情绪和道德推脱是两种可以形成恶性循环的攻击动机因素,因此它们之间存在相互预测的关系。敌意情绪指对他人产生敌意、愤怒和反感等负面情绪体验的反应或倾向。道德推脱指在认知上将不道德行为或意图重建为可接受或道德行为的反应或倾向,以减少或避免道德抑制(例如,伤害厌恶、内疚和羞耻)和道德失调。

该研究采用大学生网络欺凌调查表、PANAS-X情绪量表中的敌意分量表、公民道德推脱问卷和替代攻击问卷中的替代攻击行为分量表对1157名大学生进行了三次调查,每次的间隔时间为1年。之后,使用SPSSMplus软件对收集到的纵向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

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无论是使用同一时间点还是不同时间点的调查数据,网络欺凌受害、敌意情绪、道德推脱、替代性攻击行为之间均为正相关。纵向多重中介模型的结果(参见图1)显示,在控制了第1次调查的替代性攻击行为后,第1次调查的网络欺凌受害显著正向预测第2次调查的敌意情绪和道德推脱以及第3次调查的替代性攻击行为,第2次调查的敌意情绪和道德推脱在第1次调查的网络欺凌受害对第3次调查的替代性攻击行为的纵向预测中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交叉滞后模型分析的结果(参见图2)显示,敌意情绪和道德推脱具有纵向的相互预测关系。

 

该研究基于替代性攻击的动机模型来解释获得的网络欺凌受害纵向预测替代性攻击行为的双中介模型(两个中介变量相互预测)。该模型认为驱动替代性攻击的主要动机因素包括敌意性动机(hostile motivation)和道德准许动机(moral approval motivation)。敌意性动机指个体通过伤害行为来应对激惹(如报复激惹者、消除威胁、克服障碍或保护自我)和发泄负面情绪(如敌意、愤怒或恐惧)的需要或倾向,是替代性攻击的独有动机。道德准许动机指避免、减少或消除道德系统对不道德行为(如攻击)的潜在或实际抑制作用的需要和倾向。其是绝大多数攻击行为的共同性动机,因为攻击行为通常都是指违反社会道德规范和个人道德标准并受到道德体系抑制的。一方面,敌意性动机和道德准许动机是两个具有不同心理成分和功能的相对独立的两个变量;另一方面,二者可以相互预测,形成恶性循环。

网络欺凌受害既能引发和促进敌意性动机,也能增强道德准许动机,而且这种效应是反复发生和长期存在的。敌意情绪是一种典型的敌意性动机;道德推脱是一种典型的道德准许动机。因此,网络欺凌受害可以通过预测敌意情绪和道德推脱来纵向对受害者2年后的替代性攻击。

本研究提示,网络欺凌受害者的敌意性动机和道德准许动机对于预防和预防网络欺凌受害的消极后果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关注遭受网络欺凌的学生的敌性情绪和道德认知的现状特点与发展变化,引导敌意情绪高的学生发泄敌意情绪,并通过获得社会支持等方法来增加积极情绪。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惩罚欺凌者、对被欺凌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欺凌行为的道德问题,避免网络欺凌受害导致的道德滑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hb.2022.107611